找到相关内容863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的认知科学

    就是证明根本没有所;所不存在,能也就不存在了。慈氏学的核心理论三性,实质上就是在讲能所关系。理解三性的关键,是区分清楚性和遍计所执性:性就是能进行分别活动的心识,遍计所执性就是心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。性是缘起有,但未证空性的凡夫感知不到能分别的识本身;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,必须彻底空掉,才能亲证空性,从而以后得智现证依性的真实面目。这个道理韩老概括...

    大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246438.html
  • 賴耶的转依

    是针锋相对的了。可是按唯识三自性的道理来说,却不是这样。三自性的性,即是事物的真实面目,是说事物众缘和合生。属相有性无;遍计执性,是计执依相为实有,而种种虚妄分别,即所谓非有计有,是属情有理无;圆成实性,即如实了知渚法实相,以在相上去遍计执性为自性,是属性有相无。众生依识故落于遍计而生障惑,依智故悟得圆成而证道果。可见识与智,迷与悟、生死与涅槃,并非截然的别体,而是个一体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356532.html
  • 赖耶的转依

    因智得,可见识智是针锋相对的了。可是按唯识三自性的道理来说,却不是这样。三自性的性,即是事物的真实面目,是说事物众缘和合生。属相有性无;遍计执性,是计执依相为实有,而种种虚妄分别,即所谓非有计有,是属情有理无;圆成实性,即如实了知渚法实相,以在相上去遍计执性为自性,是属性有相无。众生依识故落于遍计而生障惑,依智故悟得圆成而证道果。可见识与智,迷与悟、生死与涅槃,并非截然的...

    法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558716.html
  • 唯识教义述要

    ,  皆实同也。惟随方便,或谈毕竟空,遮遍计执,立三论宗;  或谈如幻有,表依,立唯识宗;或谈二所显,诠圆成实  ,名唯心等。然依实有二分,曰染曰净,染分,即  遍计执,净分,亦圆成实。云何而染?从遍  计执。云何而净?从上除遍计执。执相染,名遍计  执;执除相净,名圆成实。以此假名现如幻相,虽有圆成遍  计,其实祇一。是故如幻,摄三性尽,摄染净尽,  摄...

    唐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973981.html
  • 护法在《成唯识论》的立场之研究

    一、前言  在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中,有安、难、陈、护一二三四分说的记载。 (注 1) 也就是安慧认为相见二分为体无的遍计所执,唯立自证分为真实的存在。而护法则说相见二分亦为的有,心心所法皆有四分...) 由注 (3) 可知,陈那即使是成立三分说,但认为在胜义上它只是由於吾人的无明所引起的差别显现 ,并非是实在的。 因此是否如护法所言将相见二分定位为性,则有待进一步研究(参考宇井伯寿《陈那...

    陈宗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5942682.html
  • 三自性中的染净因果观

    唯识中的三性。如《摄论疏》曰:“诸所知法,虽无量种。概说其相,总略为三。(P51)”性、遍即执性和圆成实性。  性者,之“”,指因缘而言。即因缘而生之法,曰“”。《摄论》云:“谓阿赖耶识为种子,虚妄分别所摄诸识”、“由此诸识,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。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,唯识为性,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,如是名为相。”及《摄论疏》曰:“...

    圆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4355979.html
  • 陋室杂谈(三)堕落之因乃无明

     3. 从粗细来说,为之无明和遍计执之无明。这两种无明都是根本无明,我是根据其起因和表现形式,分别给予命名。之无明是细无明,顾名思义,是由性生的。遍计执之无明是粗无明,顾名思义,是由遍计所执性生的。我们常说起心动念,其实心和动念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。心的意思是感知、是了别,动念的意思是做意、是分别,我们的心念在不同的阶段,所生的无明也不一样。从心的作用来讲,之无明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0656707.html
  • 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──读《佛性与般若》

    清净分;三、彼二分”。   无着解说为:“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,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;即是彼二分”。举譬喻说:土,如杂染分;金,如清净分;地界(矿藏),如彼二分。性,如矿藏一样,平时只见到泥土,但经过冶炼,就显出金质,金质是本有的。所以,在凡夫位分别心中,现虚妄杂染,而内在有不变清净的真实。因此,《摄论》解释性的定义时,在唯识学共义──“种子熏习而生”以外,别立“...

    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0066319.html
  • 《唯识三十论》讨论

    是不存在的。我法是遍计所执性,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,它不可能转变成其它的东西,所以它不可能做主语。而"假安立"是性,是意识的思维活动,是缘起有的东西,才有可能转变成辨别识。所以只能用假安立做主语。...了辨别识,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八识,我们的身根和器界这一切。由第六意识假安立我法,造成了后世的性,即我们的生死轮回,这个道理佛是明确说过的。在《解深密经·无自性相品》中佛说:"于自性及圆成实...

    宗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1640040.html
  • 唯识宗语言哲学初探:名言及其意义的生成与消解

    法”来区分心体与心性的差别与联系。  “三性”也称之为“三自性”、“三相”,包括遍计所执性、性、圆成实性。对于这一学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,在此仅仅从“识性”的角度作些分析。世亲《唯识三十颂》有云:  由彼彼遍计,遍计种种物;此遍计所执, 自性无所有。自性,分别缘所生。圆成实于彼,常远离前性。故此与,非异非不异,如无常等性,非不见此彼。  这是唯识“三性”的经典定义,意蕴丰富。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161691.html